拒當刻板父母,教出多元思考力 |
【採訪撰文/彭紹怡】 Part1刻板印象VS.身份認同 雖然許多爸媽極力撇清自己已非老古板,觀念裡已經沒有所謂的刻板印象,但若男孩子玩芭比娃娃、女孩子玩機器人,卻很少有家長能對此感到完全放心。不論是性別還是容貌,繪本裡的例子都能讓大人與小孩好好思考這個問題。 繪本裡的刻板印象與自我認同 例1 性別印象──《威廉的洋娃娃》 國立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黃惠雅對此提出了一個例子,一本以小男孩想要洋娃娃為主軸的故事。只因他是小男孩,這小小的心願就惹來哥哥說噁心,鄰居的小朋友罵他娘娘腔,爸爸也只肯買別的玩具給他。直到有天奶奶出現,不但實現了小男孩長久以來的心願,並且讓爸爸了解玩洋娃娃的男孩其實沒什麼不好。玩洋娃娃或家家酒的背後常伴隨一種照顧的心態,若是有機會觀察一群玩家家酒的孩子,不分男女都會表現出呵護「家中」弱小的溫柔(不論是對小baby娃娃還是扮成寵物的同伴)。黃惠雅老師並提出,為什麼男生只能玩戰車或大刀呢?將來男生也可能成為父親,也要幫忙照顧小孩。傳統觀念裡「帶小孩是媽媽的事」是不是也隱藏在一般常見的童書裡?但若家長能多和孩子一起閱讀類似《威廉的洋娃娃》的書,也許日後就不會常常聽到男人大嘆「當了爸爸才開始學怎麼當爸爸」,而在親職角色的扮演上或許也能從「被動」轉變成更主動、更體貼的照顧者。 認同感的建立──《史泥契一族》 另外一個例子是尚未在台出版的Dr. Suess繪本《史泥契一族》。在黃惠雅老師的論文“肚皮上的星星:從蘇斯博士的《史泥契一族》談多元文化的哲學教室”中分析到,史泥契被分為兩種,一種是肚皮上有星星的,叫做星星肚皮史泥契,另一種是肚皮上沒有星星的,叫做空空肚皮史泥契。被邊緣化的空空肚皮史泥契渴望被歸類到主流,和星星肚皮史泥契一樣有星星,可以一起玩耍,因此,當投機者在兜售「同化」機器時,空空肚皮史泥契不惜鉅資,毫不猶豫地就付錢跳了進去。星星肚皮史泥契為了要與「他者」有所區隔,所以當別人和它們一樣時,它們立刻進入了現在又成了「異化」的機器,企圖把肚皮上的星星消除掉──因為堅持有所差異,才能彰顯出他們是海邊最棒的史泥契,也才能決定誰能代表主流。 |
- Jan 06 Thu 2011 21:17
拒當刻板父母,教出多元思考力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